中媒资讯客户端
中媒资讯客户端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平台
工作人员
当前位置:首页  »  文化旅游
文物出道计划 | 水里“冒出来”的战国小钺钺
时间:2025-10-15来源: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 阅读:100

在贵州省博物馆,为了拍三个“住单间”的小钺钺,差点没把我给挤“嘎”了。

它们仨来自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,整体造型大家可能在电影《封神》纣王的手里见过,它叫“钺”,是从“斧头”演变而来的武器,是“尚方宝剑”的前辈——尚方宝斧。

在贵州南北盘江、清水江、乌江等流域的考古发掘中,考古人挖到了不少铜钺在内的,史前至秦汉时期遗迹遗物。

今天我们看到这三只战国时期的铜钺,出水于贵州南、北盘江流域。


出水文物,就是从水里发掘上来的文物。可能是哪艘古船沉了掉出来的,也可能是从上游慢慢冲下来的。虽然户口所在地不好判定,但在两千多年前,住在南方广大地区的百越族人,“跨省移民”到贵州南、北盘江,在乌蒙山留下一堆风格“百越”的器物。

到了东周至秦汉时期,贵州高原与这一地区的来往就更频繁了。在贵州西南部挖出来的文物里,一些纹饰、造型在岭南地区、越南北部出土的文物里也能看到,这样的“串台”情况,我们就叫“文化交流”。

先看这个具有东山文化特征的“战国马丁靴”——靴形铜钺。

铸造的三只小鹿叫“鹿纹”,鹿身上的这些点点叫“乳钉纹”,下面这叫“回纹”,下次你看到这样的纹饰,可别再说“花里胡哨”啦,这可是中国传统纹样界的“三巨头”!


战国·靴形铜钺 贵州省博物馆馆藏

再看这个“水上蹦迪”铜钺——这叫“羽人竞渡纹”。

在离贵州1700多公里的浙江宁波鄞州,出土过相似图案的羽人竞渡纹铜钺。宁波在战国时期是越地,这件文物实证2000多年前,越地先民就已经掌握划船的技能,而这个羽人,成为越地“行走的文化ID”。


战国·不对称形铜钺 贵州省博物馆馆藏

下一个铜钺的图案就有点迷幻了,一个羽人像是在自拍,一个羽人半蹲着像在找镜头,中间这个还没研究清楚是什么,总体纹饰就叫“羽人纹”。

“羽人”不是天使也不是外星人,是老祖宗对鸟的崇拜,最著名的有马王堆T形帛画的羽人,这个是可以带你上天成仙,“挥着翅膀的女孩”,而我们这个是把羽毛当装饰的,拥有“隐形翅膀的女孩”。有学者认为,这大概是某个祭祀的场景。这三件钺钺也被认为,和东南亚重要的青铜文化——东山文化相关。


战国·铜钺 贵州省博物馆馆藏

巧合的是,在贵州赫章出土的一面汉代石寨山型铜鼓上,也出现了羽人竞渡纹。类似的羽人竞渡纹饰,我们在广州、江西、云南、广西,还有越南的出土文物中都可以看到,既有一脉相承,也有明显变化。

一个纹饰能延续几千年,靠的不是算法推送,而是老祖宗用脚走出来的文化影响和交流,放在今天来说,这就是古代版的一带一路!

最有趣的是,这个吹泡泡的人,还有这个“拉咘咘”的人,和这个斧头,划船的,劈柴的冰箱贴,这些文物的原型,都是从这三个小钺钺中提取的。


这文创一上手,要是在几千年前,你不高低得是个王或者大祭司?这种不劳而获,无功受禄,坐享其成的感受,能让人瞬间“硬借500年”呢!

来源: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官网

   
版权所有:全国商报联合会权益保护工作委员会
编辑出版:《中媒资讯》编辑部
京ICP备:2023016630号-1 
Copyright  2025 中媒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
  技术支持:飞信网络